听了张咏梅老师的《植树问题》,我感觉和江西省某学校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模式很相似。整堂课是以“预习检测、合作交流、反馈及扩展提升、撰写日记”等几个环节来展开的。现就这堂课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:
一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,精心选择教学内容。
张老师课前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,以自主探索、亲身实践、合作交流为主的学习环境。从生活出发,选用了“给绳子打节”这一生活事例让学生动手操作,通过在操作中质疑从而直接指向课的主题。基于动手操作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,张老师将例题中的100米改为20米,将每隔5米改为自己设计间距,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操作的欲望。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设计间距及学生自己观察、比较,很快使学生弄清了“总长、间距、间隔数及棵数”之间的关系,从而使学生自己总结出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植的计算公式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。
二、 张老师的评价很有特色,使我耳目一新,具体体现在:
1、张老师的评价行为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。并且用的都是表扬、鼓励为主的评价语言。
2、张老师不仅注重教师的评价,更注重了学生之间的自评、互评。例如学生在设计植树方案时,学生通过自评、互评,从而自己总结出了计算公式。这样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,真正变“要我学为我要学”。这样的评价机制是很值得我学习的!
三、“数学日记”这一环节也很是新颖。它不仅可以引领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,反思学习的不足,提出自己的疑惑,还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取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,更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。是很值得推广的!